中国文学--第一章

Màu nền
Font chữ
Font size
Chiều cao dòng

第一章: 先秦文学(上古——公元前221年)

远古时代的中国人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文学。

文学的起源像其他的艺术一样,来自人类生存的活动,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只要有声音就唱出各种音律和谐的歌声。这些歌声同动作的节奏结合起来成为众人合唱的歌曲。这就是文学最早的形式——歌谣。

最早的文学形式除了歌谣还有神话传说。

第一节:古代上古神话和传说

神话:神们的故事,是人们对于所崇拜的神或半人半神的英雄事迹的严肃叙述。

传说:民众口头创作。传承的以特定人物、特定事件、地方风物及习俗为中心的具有历史审美意味的散文叙事文体。

神话的产生:原始人不能解释并掌握自然的规律,在自然现象面前, 感到恐惧和无力,于是他们通过幻想,把自然力形象化、人格化;随后又在 生产劳动中塑造出英雄人物,神的故事。

神话与传说的区别:

-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

-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,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

-神话以神为主,传说以人为主

-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,而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原则

神话和传说的特点:

-都产生很早

-大都是用散文来记录时代很早

-既有现实性又有浪漫性

神话:《女娲补天》、《后羿射月》……

传说:《牛郎织女》、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、《孟姜女》、《白蛇传》……

神话传说的文学意义:古代的文化传统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萌芽,为后世的文学影响很大。一般来说,古代的神话传说的创作基础是实现,创作方法是浪漫的,启发作家的想象力,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和艺术形象。

第二节:古代诗歌总集——《诗经》

一、《诗经》概说:

《诗经》的来源:

《诗经》简介:

《诗经》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,收录了中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,大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作品。

原称《诗》或《诗三百》,后世儒家尊之为经典,称为《诗经》。

《诗经》的分类:按音乐的不同特点划分为风、雅、颂三大部分。

风:各国民谣小调,共160篇

雅:朝廷宴会及贵族宴饮之乐歌,共计105篇(分大雅和小雅)

大雅: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

小雅:用于普通宴会的典礼

颂:敬天地、祭拜祖先时的音乐,共计40篇(分周颂、鲁颂、商颂)

风土之音曰风——民乐

朝廷之音曰雅——官乐

宗庙之音曰颂——宗庙乐

二、《诗经的思想内容》

这300多篇诗是代表着500多年的长时代,反映政治社会上的起伏变化,因此包含着丰富的内容:

•反映人民的劳动生活

•揭露当时奴隶社会压迫百姓的本质

•表达人民对徭役制度的不满

•反映人民追求自由恋爱,婚姻和生活强烈的愿望

《诗经》称得上“周代生活的真实记录”不可多得的一部社会写照。

三、《诗经》艺术的成就

形式:在形式方面《诗经》保存了浓厚的民歌色彩,大都用重叠反复的章法。基本上是整体的四言诗但是也有长短不齐的句子。

语言:纯美和谐而带感情

表现手法(诗法):赋、比、兴

赋:陈述

比:比喻

兴:联想、象征

四、《诗经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

《诗经》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,奠定了中国诗歌的 优良传统。它的思想和艺术的高度成就,保证了它一直流传千古。

《诗经》,特别是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现的“饥者歌其食,劳者歌其事”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。(它推动诗人、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,而不要把文学看成流连光景、消遗闲情的东西。)

第三节:先秦散文

概说:

-神话传说用散文记载但还是零星,不成系统

-春秋-战国时代政治、经济组织都起了巨大的变化

-文化思想:活跃

-文学:新体——散文

散文的任务:

+记载历史事实——“历史散文”

+表现哲学思想——“诸子散文”(哲理散文)

一、历史散文:

1。《易经》又名周易

《易经》以简易的形象推演变易的世界。其性质同过去的神签相类似,大概是巫卜之流所编造的为宗教迷信服务的书。

2。《尚书》

-是中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。春秋战国时代称《书》,汉代称《尚书》,后加上“经”字。

-主要内容是记录帝王或执政大臣的誓词、讲话、文告等,有很高的史料价值。

3。《春秋》

-鲁国的编年体史书

-记载周王朝、鲁国及其他各国的历史事件

4。《左传》

-是《春秋左氏传》的简称,又名《左氏春秋》。

-记载了春秋时周天子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、军事、外交、文化、等方面的活动。

-思想倾向:属于儒家学派

-儒家思想:宣扬伦理道德,维护宗法社会的程序

5。《国语》

-《国语》又名《春秋外传》,以记言为主名为《国语》。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。

-记载周王朝和诸侯各国的事情

6。《战国策》

-是一部国别史

-反映当时各国之间互相兼并的政治局面和百姓的生活

-生动描写“士”阶层的政治活动

二、诸子散文:

-社会大转变,动摇了贵族等级制度

-出现新的阶层“士”

-“士”阶层出身不同、立场不同产生不同的思想

-他们著书立说,提出自己的观点,主张及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。因此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,在学术流派上表现为儒家、墨家、道家、法家等

“百家争鸣”出现很多思想流派,他们竞相地提出自己的理论

1.《论语》——孔子

-孔子其人其事:孔子(前551-前479),名丘,字仲尼,鲁国人。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,儒家学派的创始人。

-《论语》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,不相连贯

-《论语》的思想核心:“仁”

+爱人“仁者爱人”

+克己复礼为仁:克制的自己,用礼对待别人

+已所不欲勿施于人

+从家庭的观念出发:“仁”要尊卑长幼之间有差别的爱

  从社会的观念出发:“仁”要贵贱亲疏之间有差别的爱

强调“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”

-《论语》散文特点:

+是语录体散文,主要是记言

+言简意该,语句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,发现出一种委婉含畜,用意深远的风格特点

2.《墨子》

-墨子其人:战国时代人,墨家学派的创始人

-《墨子》其书:

+记载墨子的言行

+《墨子》思想的核心“兼爱”

+主张非政、节葬、节用。墨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者的利益要求

+《墨子》散文特点:质朴少文,讲究逻辑,论点鲜明,富有说服力。

3.《孟子》

-孟子是战国时代的人,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,是孔子思想的继承者和发扬着

-《孟子》其书:

+记载孟子的言行

+《孟子》思想的核心“仁义”

+主张实行“仁政” 省刑罚,薄税敛

+提出

+《孟子》文章特点:

-气势充沛,感情强烈

-善用比喻陈事说理,便抽象的说理便生动形象

4.《老子》

+老子是春秋时代的人,道家学派的创始人,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、世界文化名人

+老子其书:

-《老子》又称《道德经》

-书中的核心“道”包含义包括自然的规律,生活的道德等

-政治主张:无为而治

+《老子》文章:语言精x,思想深远像一部核言集

5.《庄子》

+庄子是战国时代的人

+生活贫穷困顿却保持独立的人格,追求逍遥自在的精神自由

+《庄子》其书:书的中心是探求在黑暗深沉的社会中,个人如何去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,他认为最理想的社会就是回到原始社会的“无争”“无欲”的状态

+主张无道无为

+文章特点:富于浪漫主义色彩

6.《荀子》

+荀子是战国人,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大的代表人物

+《荀子》其书:

-在自然观方面,他反对信仰名鬼神,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

-在人性问题上,“性恶论”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

-政治思想: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,礼治相结合

-文章特点:善于说理,又不xxx

7.《韩非子》

+韩非子是战国人,法家,荀子的学生

+反对儒家的仁政,排斥仁爱,详细说明法令、手段、权势的重要意义和作用

+文章特点:善于用寓言故事说明

Bạn đang đọc truyện trên: Truyen2U.Pr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