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: 不生气,为小事郁闷不值得 5/8

Màu nền
Font chữ
Font size
Chiều cao dòng

根据事情的重要性付出相应的时间和精力。事情越重要,越要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,以求取得好的效果;反之,则要尽量节省自己的时间和精力。比如,当精力充足而做的只是简单的事情时,要自然地以较低的精力消耗办事。以大量的精力消耗处理小事,通常是不值得的。当精力不足而又偏偏碰上紧要的事情时,要迅速提高精力,并全力以赴。在重大的事情来临之前,要先适当放松身心,以积蓄体能面对挑战。如果没有足够的体能积蓄,当巨大的压力到来时,很可能一下子被击垮。

休息的时候,应保持轻松的休息状态。工作或学习的时候,应保持旺盛的状态。或者说,工作要有工作的样子,学习要有学习的样子,玩也要有玩的样子。不这样,就会影响效果,而且浪费时间和精力。

气易坏事:小不忍则乱大谋

《孙子兵法》指出:"主不可以怒以兴师,将不可以愠而致战,合于利而动,不合于利而止。"孙武认为,国君不可以因一时的愤怒而兴兵打仗,将帅不可凭一时的怨愤而与敌交战,一切都要以是否有利为转移,合于利则动,不利则止,这才是理智的行为。

三国时期,蜀国名将关羽败走麦城,被东吴擒杀。张飞闻讯,悲痛欲绝,严令三军赶制孝衣,为关羽戴孝,逼得手下将官无奈,最后铤而走险,将其刺杀。刘备为报东吴杀害关羽之仇,举兵伐吴。诸葛亮、赵云等人苦苦相谏,都无济于事。这时的刘备已完全失去了理智,结果被吴将陆逊一把火烧得溃不成军,数万军士丧生,刘备本人带着残兵败将退归白帝城,羞愧交加,一命呜呼。蜀军从此一蹶不振了。而与刘备、张飞相反的是,一个人因为能忍常人所不能忍,最后获得了成功,他就是司马懿。

司马懿多谋善变,遇事极为冷静,从不为自己的情绪所左右。公元231年,诸葛亮兵出祁山伐魏。司马懿知道蜀军远来缺粮,求战心切,加之诸葛亮足智多谋,难以对付,于是据险扼守。诸葛亮求战不能,果然引兵退回。魏将张郃请求截击蜀军后路,司马懿不允,只是尾随观察。到达祁山后,诸将纷纷请战,司马懿登山修寨,依然不允。众将当面指责他畏蜀如虎,他不加理会。5月,众将向司马懿施压,伺机进攻蜀军,结果战败,只得退守营寨。6月,诸葛亮退军,张郃追击,结果中伏身亡。面对诸葛亮咄咄逼人的进攻,司马懿从来不与其争锋,甚至在诸葛亮赠送他妇人首饰羞辱他时,他也欣然接受,忍辱负重,仍旧按兵不动。诸葛亮无奈最后在壮志未酬的忧愤中死去。失去诸葛亮的蜀国,再也无法对魏国构成严重威胁。

由蜀国失败的例子可见,是否能理智地处理事情,有时就是事情成败的关键。大事是这样,小事也是这样。

司马懿在权力上的争斗也善于使用"忍"字。魏明帝死后,太子曹芳即位,就是魏少帝。曹爽当了大将军,司马懿当了太尉。两人各领兵三千,轮流在皇宫值班守卫。

曹爽手下有一批心腹提醒曹爽说:"大权不能分给外人啊!"他们替曹爽出了一个主意,用魏少帝的名义提升司马懿为太傅,实际上是夺去他的兵权。接着,曹爽又把自己的心腹、兄弟都安排在重要的职位。

对此,司马师和司马昭气得哇哇叫,准备带领人马去攻打曹爽。而司马懿看在眼里,却装聋作哑,并且向魏少帝上表说自己年纪老了,又浑身是病,请求从此不再上朝了。

曹爽听说司马懿生病,正合他的心意。但还是有点不放心,想打听一下司马懿是真生病还是假生病。他派心腹李胜到司马懿家去探探情况。

李胜到了司马懿的卧室,只见司马懿躺在床上,旁边两个使唤丫头伺候他吃粥。他没用手接碗,只把嘴凑到碗边喝。没喝上几口,粥就沿着嘴角流了下来,流得胸前衣襟都是。李胜跟他说话的时候,他也说得颠三倒四,时不时还拼命地咳嗽几声。

曹爽听了李胜的报告后,甭提有多高兴了。此后,他就对司马懿放松了警惕。

后来,魏少帝曹芳到城外去祭扫祖先的陵墓,曹爽和他的兄弟、亲信大臣全跟了去。司马懿既然病得厉害,当然也没有人请他去。

谁知等曹爽一帮人一出皇城,太傅司马懿的病就全好了。他披戴盔甲,精神抖擞,带着他两个儿子司马师、司马昭,率领兵马占领了城门和兵库,并且假传皇太后的诏令,把曹爽的大将军职务给撤了。从此以后,司马懿成了魏国的实际掌权者。

在现实生活中,人们因一时的矛盾,头脑发热,失去理智,酿成惨祸的实事,屡见不鲜。总而言之,适宜的克制,理智的行动,是人们做事时智慧的表现。

在一些人办公桌的玻璃板下或床头上常常可以看到"制怒"两字,意在提醒自己不要发火。在这个问题上,严格要求自己,加强思想修养是非常必要的。清朝的林则徐官至两广总督。有一次,他在处理公务时,盛怒之下,把一只茶杯摔得粉碎。但他猛抬头,看到墙上挂着的牌匾上写着自己的座右铭"制怒"两字,意识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,立即谢绝了仆人的代劳,自己动手打扫摔碎的茶杯,表示悔过。林则徐虽然有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,但随时注意克制,知错就改,这一点也非常难得。


Bạn đang đọc truyện trên: Truyen2U.Pro

#neytiljun